“年轻人的茅台”排队上市,labubu溢价20倍
从国内门店到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等地的线下店铺,消费者们为了抢购当下超火的Labubu 3.0纷纷排起长队。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原价99元/盒的Labubu 3.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溢价现象,其中隐藏款盲盒的出价更是高达2300元,溢价幅度超过20倍。
随着新品的火爆,泡泡玛特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也持续攀升。今年5月15日,泡泡玛特(09992.HK)股价盘中一度突破200港元/股,市值超过2600亿港元,甚至超过了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KER.PA,5月13日市值约折合约1725.5亿港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茅台’。”泡泡玛特股价的飞涨,反映了当下潮玩经济的蓬勃发展。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3%,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这个快速崛起的新消费市场,不仅“养活”了名创优品、泡泡玛特、布鲁可等潮玩经济概念股,也重新吸引了曾经对其冷眼相待的资本。
泡泡玛特成为资本追逐的“大牛股”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可能也没想到,资本对潮玩的热情会如此高涨。
2016年,泡泡玛特成立第六年仍处于亏损状态,王宁每天要见十几二十个投资人,却屡屡碰壁,甚至登上综艺节目寻求融资。对于这种既非刚需又非高频消费、市场规模有限的生意,基金经理们并不看好。
王宁曾透露,从开始融资到上市前,泡泡玛特累计获得的融资仅有八九千万。2017年盈利后,王宁决定不再接受投资。2020年12月上市时,王宁持有泡泡玛特大部分股份(持股比例达49.80%),而机构股东红杉持股不超过5%。“以前我们被大多数基金忽视。”
上市后,“盲盒第一股”的光环让泡泡玛特股价短暂冲高,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但很快,公司股价进入长达两年多的下跌通道。王宁曾感慨,二级市场投资者“乐观时盲目乐观,悲观时盲目悲观”。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当年12月,泡泡玛特悄然出现在基金大户“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的股票配置名单中。
此后,众多基金经理纷纷重仓,广发价值核心A、永赢睿信等大基金在2024年上半年纷纷买入,泡泡玛特彻底扭转了此前的下跌态势。
年初至今,泡泡玛特股价累计上涨已超120%,与2024年初低点16港元相比,一年多时间股价累计涨了超10倍,成为“大牛股”。“上一个这么强的是贵州茅台”“后悔年初只加仓了10%”“持有泡泡玛特3年半,盈利接近400%”,股票交流平台上,中小股民们对这家潮玩企业的强势表现津津乐道。
景顺长城无疑是最早布局的机构之一,基金经理农冰立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指出,其适当增持了部分有独立增长逻辑和海外成长空间的新兴消费公司。“在房地产行业调整的背景下,价格不高的潮玩等非必要消费反而更受青睐。”他指出。
“我们经历了艰难的一年。”王宁在2022年财报中直言。在那两年,泡泡玛特在盲盒之外拓展了毛绒、MEGA等产品线,在Molly之外培育了SKULLPANDA等大IP,并将海外市场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前IDG资本副总裁赵剑海指出,早期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并不成熟,经过摸索才解决了产品单一、IP单一等短板,实现了业务及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变。
2023年底农冰立建仓之前,泡泡玛特泰国首店在曼谷开业,当天吸引超千名顾客排队;几个月后,泰国籍女星LISA在社交平台晒出Labubu毛绒玩具,引发病毒式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第三季度末,泡泡玛特股价低谷时,仅有10余只基金重仓;而到了2025年泡泡玛特火爆海内外、股价飙涨时,截至第一季度重仓基金增至207只。
泡泡玛特的早期投资人蜂巧资本在股价190港元左右时清仓套现22.67亿港元。若按照初期17-20港元/股的持仓成本计算,蜂巧资本预估浮盈近8倍。2020年泡泡玛特上市时,蜂巧资本曾发文称,其首笔投资七年多来已实现650倍以上的回报。
截至2025年一季度,景顺长城已成为内地公募基金中持有泡泡玛特股份数量最多、持仓规模最大的机构,持股数量达322.26万股,持股市值较建仓之初增长了14倍。据东方财富网显示,截至5月12日,该基金近一年的累计收益率为51.26%,远超沪深300同期6.16%的水平。
作为泡泡玛特第一大股东,王宁的身价也随之攀升。今年3月27日,王宁家族以50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第474位,财富排名较去年上升了156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