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促会研究院: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已经进入「本土化」阶段初期
7 月 29 日,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指导,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主办的 2025 游戏商务大会「游戏产业出海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副主任李媛发布了《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历经 20 余年发展,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已经进入本土化阶段初期,以腾讯游戏为代表的中国游戏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本土化研发布局和独立的海外品牌。2024 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达到 33.62%,与此同时,中国游戏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也持续扩大,据公开数据统计,从 2018 年至 2024 年的六年间,前四大投资目的地依次为芬兰、以色列、日本、美国,四大经济体占比合计达 79.9%。
「玩法创新-生态整合-全球布局」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
根据中国游戏海外销售收入的增速变化及海外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报告》将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2012 年以前的起步期、2013 年至 2017 年的稳步增长期和 2018 年至今的优化发展期。在以上三个阶段中,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分别经历了授权阶段、自主运营阶段和本土化阶段三个动态发展阶段。
具体来说,在 2012 年以前的起步期,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能力较弱,海外销售收入规模较小、占比较低,从 2006 年到 2012 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从 0.2 亿美元增加至 5.7 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从 3.6% 增长到 8.9%。游戏企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少,直到 2012 年,以腾讯游戏为代表的中国头部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布局,推动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在 2013 年到 2017 年的稳步增长期,得益于移动游戏的发展,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从 18.2 亿美元增长至 82.8 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从 19.1% 上升至 28.6%。游戏企业对外投资并购规模不断扩大,且成为助推全球化布局、提升行业话语权,实现「弯道超车」的独特手段之一。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发生在 2016 年,腾讯以 86 亿美元收购芬兰 Supercell 公司,成为当年最大的游戏领域并购事件。
2018 年至今的优化发展期,中国自研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规模波动增长、占比趋于稳定。从 2018 年到 2024 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由 95.9 亿美元上升至 185.6 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从 27.8% 增长至 33.6%。游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且正从「商业变现」向「价值创造」转型,逐步形成了「玩法创新-生态整合-全球布局」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在此期间,仅腾讯游戏一家企业就在海外市场进行了 60 余起投资并购事件。除此之外,网易、莉莉丝等企业也加快了海外品牌建设。
「全链参与」与「文化技术双轨驱动」的全球化特征
此外,《报告》还从产业链视角出发,解构了游戏产业全球化布局中技术研发、内容生产、发行运营、终端消费等环节的跨国协作图谱,剖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揭示游戏产业全球化竞争格局。

「游戏全球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围绕中游的游戏研发企业展开。」李媛介绍道,游戏上游主要包括游戏研发中所需的基础软件,其中以游戏引擎为最核心工具,目前其主要厂商集中在欧美地区;游戏中游主要是游戏产品研发,目前美国、中国和日本在研发环节处于优势地位,其市场份额分别占比分别为 37.7%、31% 和 21.1%。全球前五大游戏企业分别为腾讯、微软、索尼、网易和艺电。
游戏下游主要为游戏发行和衍生产业。目前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前两大游戏市场,2024 年游戏市场规模分别为 470 亿美元和 461 亿美元。电竞和游戏 IP 授权是比较成熟的两大衍生产业,其中美国和日本的游戏 IP 授权产业链均已相对完整,在全球 TOP60 的游戏 IP 总收入中分别占比 41.8% 和 31.6%。中国游戏 IP 排名第三,占比 21%,整体市场规模仍相对较小,拥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在全球游戏产业链中呈现出『全链参与』与『文化技术双轨驱动』的显著特征,但在部分环节较部分发达经济体仍存在一定差距。」李媛谈到,展望未来,以资本拓版图,以技术创优势,借势全球多元文化需求,同步构建跨周期、海内外、大中小微企业共创共赢的创新研发体系对冲短期成本压力,推动资本、技术、内容、平台、生态等协同出海,是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