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商 » 正文

解构新奥泛能网:一套能源行业的“自动驾驶”系统是如何构建的?

来源:无  

头图来源:泛能网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从数字世界涌向物理世界,它所面临的最坚固、最传统的领域之一便是能源。这是一个由庞大基础设施、复杂物理规律和极高安全要求构成的行业。如何用AI的逻辑去优化和管理它,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7月23日,新奥集团旗下的能碳专业能力平台——泛能网,在北京举行了2025新产品发布会,系统性地阐述了他们对此的答案,核心是其CEO程路在去年提出并持续深化的概念:“能源领域的自动驾驶” 。

这并非一个比喻,而是一套有具体技术架构支撑的体系。泛能网正式发布了其“能碳大模型+专业Agents+能碳智控”的核心架构。这套体系试图将能源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经验驱动”,转向“系统智能驱动” ,为工业的“血液”——能源,安装一个智能的大脑和神经网络。

一场是关乎人类未来的能源结构变革,另一场则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革命 。泛能网正站在这个交界处,试图用AI去解剖能源这个最传统也最关键的领域,以解答一个问题:当AI学会思考物理世界,它能为工业的血液——能源,带来怎样的未来?

一、大模型、Agents与智控一体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自动驾驶’?我想这里面有几个相似点,我们现在所处的变革初始阶段,跟车辆的‘智驾’非常接近。”程路在发布会上解释道 。

车辆的自动驾驶,其内核可以分解为三大中枢:第一,以传感器和认知模型为基础的“感知系统”,它理解世界;第二,结合座舱交互与环境变化的“决策系统”,它做出判断;第三,控制转向、加速的“执行系统”,它完成动作 。

泛能网今天构建的这套体系,遵循着一致的逻辑。

  1. 大脑中枢:能碳大模型

泛能网体系的核心是“能碳大模型”。官方定义中,它并非一个通用的语言模型,而是将新奥积累十几年的能源专业知识、私域数据和被称为“泛能仿真”的专业工具,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强化微调等技术,与基础大模型深度融合的产物。

其目标是构建一个能理解物理世界运行规律的AI。程路强调,物理世界既有的规律和机理,是垂类领域模型的底座,背后存在因果逻辑 。因此,这个大模型需要知道电流、电压定律等物理知识,才能做出可靠的判断 。

为了解决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觉”和“遗忘”问题,泛能网引入了两个关键机制:

仿真验证:泛能网CTO孙凯在发布会上解释,系统在输出结果前,会利用其沉淀多年的仿真技术搭建仿真环境,对算法和方案进行交互验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结果符合物理规律和商业逻辑,避免“幻觉” 。

多Agents协同架构:通过内置的记忆模块和多级系统架构,来解决模型的长时记忆问题,即“遗忘” 。

此外,该模型具备“大生小”的能力,即根据具体任务,生成并训练更专注的“小模型”,并调用它们去执行具体工作,以提升效率和专业度 。

  1. 虚拟专家:专业的Agents

如果说大模型是大脑,专业Agents则是大脑指挥下的虚拟专家团队。泛能网CPO王尊指出,这一架构的核心理念是从交付“工具”转向交付“结果” 。用户交互的对象不再是复杂的软件,而是一个个可以自主规划、执行并交付结果的虚拟助手 。

这套Agents体系采用三层架构 :

顶层:主Agent,负责任务的整体规划和分解。

中间层:Sub-Agents(子Agents),负责在具体垂直场景(如酒店、工厂)中执行任务,内置相应的决策模型 。

底层:知识、模型和机理库,通过大模型高效生成和调用,为上层Agents提供支持 。

这种架构使得复杂的能源管理任务得以被拆解和高效执行。

  1. 执行单元:能碳智控一体机

决策和规划最终需要物理世界的执行单元来闭环。这个角色由“能碳智控一体机”扮演。此次发布的新一代产品在硬件和能力上均有升级。

据介绍,新产品在结构上更像一个“片上系统(SoC)”,算力得到提升,高配版甚至支持在边缘端部署轻量级大模型 。同时,它集成了摄像头、NFC等传感装置,具备了初步的“具身智能”形态,能够完成从感知、认知到决策、执行和进化的闭环 。

基于这套架构,泛能网提出了能源自动驾驶的L1到L5分级体系,为行业提供了一个从当前普遍的L1-L2(少量自动化、辅助决策)向L3(局域自治)乃至最终L5(全局自主协同)演进的清晰路线图。

二、 从车间到楼宇的落地探索

一个技术体系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际应用中。

材料显示,截至目前,泛能网已为全国9500多家企业、200多个园区提供深度能碳数智化服务,累计实现节能超10亿度、减碳60万吨,并聚合了高达965兆瓦的可调负荷。

这些宏观数据背后,是其在“衣、食、住、行”四个领域的生动实践。

衣(工业制造):在纺织印染行业,泛能网的应用从去年的“染缸”环节,拓展到了“拉幅定型”等更多工序。据称,通过优化,年累计减少的布匹损耗可制作超过500万件T恤。同时,团队发现了“隧道加热排湿”这一共性技术,并将其复用到了食品工厂的烘焙工序,实现了跨行业的知识迁移 。

住(建筑楼宇):应用场景从酒店的智能制冷,拓展到了办公楼、学校等建筑集群的热水与供暖。据称,累计减少的碳排放约等于160.5公顷森林每年的固碳量 。来自融创酒店的代表分享,该方案并非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一套“组合拳”,在保障服务品质的同时控制了能耗成本 。

行(交通能源):切入点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针对“车桩比”失衡与充电桩利用率低的痛点,泛能网的思路是通过专业Agent优化全局,实现“荷、源、网、储、充、售”的智能协同,让充电桩从单一的售电模式转向综合能源服务,为运营商和用能企业创造双赢 。

在这些实践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智能化带来的价值超出了单纯的节能降本。

程路在访谈中提到:“当我们对能源系统智能化以后,它的生产环节也提升了。比如良品率的提升,面包烤得更好,染色染得更好。用户对这个的敏感度,甚至比节能降本更高。” 。

同时,他也坦承从L2走向L3(局域自治)的技术挑战巨大,核心在于安全。他表示:“能源体系对安全的容错率特别低……它比的不是上限,是比的是下限能力,是在极端情况下,你能不能控制住。” 。因此,目前的技术路线是必须用规则模型和仿真系统为大模型“兜底”,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靠的应对策略,这也是车辆自动驾驶L3级别遵循的原则 。

三、 比“造车”更难的生态

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只要底层模型和算法得以确立,剩下的就是与不同车型适配的“上车”问题,规模化复制相对直接 。但能源领域不同,“千行百业,千差万别” 。烤面包的设备与染衣服的设备,其工艺和用能机理完全不同 。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可能是由一万个一亿级的细分市场构成的,极难“一口吃下” ” 。

泛能网对此有清晰的认知,并构筑了相应的竞争壁垒。

程路认为,新奥超过35年的产业积累,带来的27万家工商业用户基础,是其能够完成“0到1”创新的关键 。在数据高度私域化的能源行业,这些客户和用能数据构成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

同时,截至目前,泛能网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67项(其中PCT国际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63项,并主导/参与制定了11项国家标准和7项团体标准。这构成了其从技术研发到行业话语权的完整创新体系。

面对行业的复杂性,泛能网放弃了做“大一统”平台的想法,而是选择从纺织印染等细分行业切入,做深做透,形成深度认知模型后,再进行能力迁移 。程路表示,今年的目标是穿透5个行业,明年也许是20个,通过生态共建逐步扩展到更多领域 。

泛能网也明确,未来的路一定是生态共建的 。发布会上,泛能网推出了针对渠道、智能能力和产学研的“领航”、“兴港”、“千帆”三个生态计划 。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也已展开,泛能网计划成为其能源解决方案在末端应用生态的合作伙伴 。

对于未来,程路给出了一个三年的“小目标” :

规模上:渗透50到100个行业,智能终端部署量超过20万套。

技术上:在构建能碳领域的“世界模型”上取得突破,让AI真正理解物理规律,而不仅仅是靠规则限定。

生态上:建成一个繁荣的开放平台,形成飞轮效应。

泛能网正在尝试用一套系统化的AI架构,去解决一个传统而复杂的物理世界问题。其路径并非一蹴而就的颠覆,而是基于深厚的行业积累,从垂直领域切入,通过“大模型+Agents+能碳智控”的架构,逐步实现从辅助决策到局域自治,最终走向全局协同的漫长演进。

这条路挑战重重,但其描绘的蓝图,为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践范本。

能源AI
云深处科技亮相WAIC2025,展示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实战应用
卖出 150 万后,比亚迪元 UP 再推入门型,7.48 万!